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多元化發(fā)展語文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傳承與發(fā)展
1.1共生共榮
21世紀是多元化的世紀,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需要語言的多元化發(fā)展,世界上的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具有包容性的。誠然,作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之一,客家方言與其他各地的方言一樣,都得到保留,與普通話并存著?,F(xiàn)在客家地區(qū)里,雖然絕大多數(shù)的老師在教學中都以普通話為主教學,但是也仍然有相當一部分語文老師喜歡在日常教學中有目的地穿插使用客家話輔助教學。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要用普通話教學,要讓學生學會說普通話,是我們語文教師教學的必然要求之一。不過,我認為:我們校園理應大力推廣普通話但不應該限制客家方言,確立客家話在語文教學中的輔助作用,與在校園中大力推廣普通話,絕無排斥阻礙之意。我發(fā)現(xiàn)在客家地區(qū)里,從幼兒園或小學開始不管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均重視英語和普通話,而輕客家母語。這樣使孩子從小就不會說客家母語(或講得少),切斷(或阻礙)了孩子學習客家話的途徑,就可能限制了孩子的表達能力,最終導致一個地地道道的客家人說不了純正的客家話。語言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有效工具,客家話也是如此。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詩句中,非常生動真實地寫出:人雖老了,但鄉(xiāng)音是永遠不改的,鄉(xiāng)情是永遠不改的。同樣,現(xiàn)在客家鄉(xiāng)親旅居世界各地,他們雖然身在他鄉(xiāng),但還是盡量地保留自己的客家方言、傳統(tǒng)文化和風俗習慣,保留著深厚的愛國愛鄉(xiāng)之情。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楊光先生在第89屆國際世界語大會上的講話中說,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政府已經(jīng)并將繼續(xù)保護和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語言與地方方言……各個民族、地域的語言文化都是自己一方水土獨自的創(chuàng)造,都是對人類多元文化的一大貢獻。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個性特征乃至一種精神,從人類文化整體上說,也就失去了其中獨特的文化個性。語言的平等、多樣化與和諧共處應當成為基于人類良知的文化理念和價值目標。多語言才能多視角,多文化才能多色彩,多包容才能多理解。因此,我們要普及普通話,并不排斥方言,而是要求人們在說方言的同時,學會使用普通話,從而展現(xiàn)了語言的多樣性與和諧統(tǒng)一;也通過客家人講客家話,更有利于發(fā)揚客家鄉(xiāng)親愛鄉(xiāng)愛國精神;真正做到了普通話與客家話共生共榮共發(fā)展。
1.2雙語并行
在客家地區(qū),我們語文教師適當以客家話輔助教學,能更加準確自如、生動傳神地表達,更有利于向學生傳授知識,提高教學質量。我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真切體會到:用客家話助推語文教學的多元化發(fā)展,確實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作用很大。根據(jù)客家方言研究專家研究考證,客家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漢語詞匯和廣泛的古代音韻。尤其是在講授課文時,我特別留意文言詞匯與客家方言的關聯(lián),只要涉及雙方有共性、共通的話,我一定會用客家話來分析該詞匯在課文中以及客家方言中的意思。如講授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論語>六則》課文時:第五則“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敝械摹靶小痹谖闹械囊馑际恰白摺?;客家話“我先行”的“行”意思也是“走”。本冊《木蘭詩》的“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中的“著”(同“著”)在文中的意思是“穿”,客家話“著什么”的“著”亦是“穿”之意。同是《木蘭詩》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的“歸”字,與客家話中“歸”均是“回來”之意,如客家話“你幾時歸?”。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話”的解釋是“敘說、說”,與客家話“你想話什么”中“話”的意思一樣。又如,講授八年級上冊施耐庵的《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課文時:文中選句“酒?!謫柕溃骸偃?,吃甚下飯?’”。其中“下飯”在文中的意思是“下飯的菜肴”;在客家方言里的意思是“配飯的可口菜肴”??梢?,此詞意思是一樣的。再如,講授九年級上冊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一文“扁鵲望桓侯而還走”中的“走”這個詞,在古文里的意思是“跑”;客家方言里也是這個解釋,像客家話“快走”。同是本冊韓愈的《馬說》中:“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食”字解釋為“吃”??图以挼摹笆场币彩恰俺浴钡囊馑迹纭澳闶澄骷t柿炒蛋?”。像古典名著《西游記》第五十六回中,選句“師父,你好沒搭撒……”中的“沒搭撒”,在客家話里也有“沒搭撒”這個說法,而且意思也一樣,《西游記》中和客家話里均是“無聊、不感興趣”之意。當然,唐詩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著名詩人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首句“石徑斜”的“斜”讀音為“xiá”,而不是讀“xié”,與二、四句末的“家”、“花”押韻,正好與我們現(xiàn)在客家話“斜”的讀音一致。又如: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逼渲小昂獭弊值慕忉尭图以捴械摹昂獭弊忠粯?,都是指“稻谷”,像客家話“割禾”。另外,客家人習慣把“衣”叫“衫”“,繩子”叫“索”“,是”叫“系”“,翅膀”叫“翼”“,脖子”叫“頸”“,臉”叫“面”“,黑”叫“烏”,“小”叫“細”等等。“衫”、“索”“、系”“、翼”、“頸”、“面”、“烏”、“細”等在我國古代漢語中是日常用詞(普通話只把它們保留在書面語,而在口語中則已改用別的詞了),我們的客家話里仍保留了大量古漢語詞匯和廣泛的古代音韻。當然,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這樣的雙語教學,學生不僅能更好地掌握好文言詞匯,又能很好地傳承和發(fā)展客家文化。
2.結語
我們語文教師要借助語文教學這個很好的平臺,進一步深化校園客家文化交流、豐富客家文化內涵,進一步傳承和創(chuàng)新客家文化,讓客家文化不斷延續(xù)發(fā)展。在客家地區(qū)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要遵循以普通話為主,客家話為輔,兩者并行不悖的原則;把普通話和客家話巧妙地結合起來進行“雙語”教學,用客家話助推語文教學的多元化發(fā)展,讓語文教學在多元化的21世紀綻放出絢爛之花。
作者:練淼華 單位:廣東省興寧市寧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