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青少年品格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國人還認為,一個人品格素質的高低是與其受到教育程序的高低成正比,其實并非如此。許多文化較高人員不就比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還易犯危害國家民族利益的罪行嗎?而平常百姓倒還善良而守德遵法。
一個人要真正成為一個德行操守自律的人,首先得從小進行各方面人性品質的塑造,也就說,怎樣去消除受受教育者身上的人性缺點。
一個國家教育發(fā)達程度的高低顯然不只是教育的普及程度,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教育程度的高低,縱觀發(fā)達國家的教育,無不以這一點為核心,也可以說,受教育者的人性品格塑造教育是教育方式即教育技術的第一要務,也是整個教育工程的奠基工作。
一個人性品質優(yōu)良的學生比一萬個智力優(yōu)良而人性品質差的學生顯得更重要,而后者走入社會后有可能會成為前者及整個社會的掠奪者而非貢獻者,不僅是對社會優(yōu)質資源的自私掠奪,還強力掠奪了優(yōu)良人性社會的精神品格,使社會品格淪喪,人性混亂,結果是社會發(fā)展受阻,分心離德,民族微弱。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悲哀。
強國首先得強人,這個強人的任務仍首當是人性品質塑造教育。
仁愛與同情心,筆者認為這一點中國青少年普遍缺乏,筆者從教多年,教過小學、中學,所見的孩子人性品格稱得上優(yōu)良者可說是鳳毛麟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當今中國孩子品格成長的一句大實話,相信同行和各界人士也甚憂之?,F(xiàn)在的中國青少年不但繼承了先輩們的種種惡習,還更勝之。偏私,自我為中心,殘暴,忌妒,勾心斗角,毫無團隊精神,不知道去給予他人愛,只覺得世人都欠他的帳;沒有絲毫同情心,當然就沒有感恩之心;不是追求憐憫蒼生德行,而是崇尚殘忍暴力,崇惡抑良。這些人性品質的缺失,是中國以分數(shù)論英雄的教育的悲哀,是民族為應試教育所付的巨大代價,這個代價足可以淪喪為劣等民族。
現(xiàn)代中國已全部實現(xiàn)義務教育,這是個偉大的成就,自古未有之。當所有的青少年都在走入社會建設之前全部從校門走去時,他們從三歲到18歲15年的學校受教育時間,首先應該教給他們什么?我們應教給他們的是先進民族的優(yōu)良人性品格。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家長和教師的自我中心期望目標的設立,使學生的個性心理受到抑制,特長難以發(fā)揮。所謂自我中心期望目標,是指家長和教師從個人自尊需要出發(fā),憑主觀愿望為學生設立的目標。這很容易導致學生學習目的性變得模糊,興趣和愛好被限制。這是因為青少年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興趣和愛好也會不斷擴展和變化。通過選擇,漸漸地有一種或幾種適于自己氣質、性格、素質、能力等特點的興趣和愛好,被固定下來。在一定程度上,它將決定著學生未來事業(yè)和成就。在興趣和愛好的選擇期,如果家長和教師以自己的單一興趣和愛好限定學生的興趣,就會使其興趣和愛好變態(tài),而適合自己特點的興趣和愛好則不能被選擇,心理上產(chǎn)生壓抑感和挫折感。
教師和家長的期望與品格的非一致性,必然影響青少年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青少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社會上各種品格的影響,在他們身上聚合起多種品格的模型,哪一種品格的作用大,就會使他們的品格朝哪個方向發(fā)展。教師和家長的品格對學生的影響居頭等重要的位置。在每個子女身上,都有父母品格的影子,在不同的學生身上,也有不同教師品格的影子。有些家長和教師對學生期望很高,而本身并不具備使學生實現(xiàn)期望的品格。這種期望與品格的不一致,往往使學生選擇品格的心理處于矛盾之中,因此,難于形成良好的品格。
為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一定要使社會期望與學生心理發(fā)展協(xié)調起來,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
(一)要重視和正確引導學生的“求異”心理發(fā)展。學生的一個重要心理特點是探索性強,有強烈的求新求異欲。通常情況下,這是一種積極的思想行為,是愛好的擴展,是能力的延伸。當他們到了“求異”年齡段時,教師和家長要為他們創(chuàng)造必要的發(fā)展空間,并防止其行為失控。
(二)保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求實精神。學生具有很強的求實精神。如果這種求實的價值觀受到來自相反力的沖擊,他們感到真理得不到尊重和維護,充滿真實的品格便會發(fā)生觀念的轉移。因此,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對求實精神加以培養(yǎng)。教育者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用自己的求實精神去促進社會,強化學生的求實精神。
論文摘要: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與青少年犯罪之間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家庭的不良教育是影響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因素。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不當?shù)慕逃椒ǖ纫蛩囟紩η嗌倌戤a(chǎn)生不良影響,使其心理產(chǎn)生畸變,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長應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問題,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教育,注重對其智力的開發(fā)與學習的指導,培養(yǎng)其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提高其社交能力,使其擁有健康的人格與良好的品行。
一、青少年犯罪的現(xiàn)狀及背景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但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出現(xiàn)長時間的持續(xù)性增長,青少年違法犯罪已成為我國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是當今世界各國所共同面臨的社會難題,有人將其與環(huán)境污染、吸毒販毒并列為“世界三大公害”。它不僅影響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而且影響著社會的穩(wěn)定和精神文明建設。
青少年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學校、社會和司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們要采取自身預防、家庭預防、學校預防、社會預防和司法預防等多種預防方法,進行綜合治理,特別是要加強家庭教育,以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
二、家庭的不良教育是影響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因素
家庭是最小的社會細胞,一般說來人都是出生和生活在一個家庭里。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舉止言行和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大影響。父母的行為不檢點或采取不正確的教育方法,都會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后果,為將來的違法犯罪行為埋下隱患。
前蘇聯(lián)學者A.H.多爾戈娃在長期對個性進行犯罪學研究的結果表明,家庭對少年犯將來的命運有決定性的影響。在《少年犯罪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少年喪失家庭的積極影響,在學校里學習成績不佳,接近不良的伙伴等因素可能是相互作用的,但幾乎在所有這種場合下都能見到這幾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家庭、學校和同伴是所有兒童和少年共有的自然環(huán)境,對他們的個性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力。其中家庭有特殊的作用,因為它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機構。一般地說,它能在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在人的一生中給人以影響。
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家庭環(huán)境因素分析
家庭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不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
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不良家庭環(huán)境主要有以下幾種:
1、夫妻關系不和諧的家庭。和睦溫暖的家庭能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反之,不和諧環(huán)境中的孩子,則感受不到父愛、母愛,沒有歡樂與幸??裳?。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內向、孤僻和自卑的性格。
2、結構缺憾的家庭。包括父母雙亡或單親、離異以及離異后重組的家庭。有調查表明,在110名離婚子女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占48%,性格孤僻的占44%,感情脆弱的占44%,具有心理早熟傾向的占24%,情緒波動的占25%。這說明不能擁有完整的父愛和母愛,會嚴重傷害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對孩子的教育也存在極大的缺陷,社會學研究表明:在幼兒時期,母愛對孩子的成長尤其重要,如果在此時失去母愛,孩子的情緒會波動不安;而父愛跟孩子少年時期的成長關系重大,如果這個時候失去了父愛,孩子會感到恐懼不安、膽小怕事。父母雙方都不管的青少年,由于缺少溫暖和教育,他們郁悶、空虛、無所寄很容易沉溺于黃色書刊、錄像以及網(wǎng)絡的虛擬世界中,甚至吸毒、酗酒、等。
3、父母行為不端的家庭。犯罪生物學派認為犯罪父母可能有犯罪子女,在劍橋的研究中,一項研究結論是有犯罪父親的少年犯罪人的數(shù)量是沒有犯罪父親的少年的兩倍。父母的道德修養(yǎng)、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舉止對青少年個性、品格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教育缺失的家庭。父母因工作繁忙或長期在外,把孩子托付給老人,而老人的思想觀念往往與時代脫節(jié)、體力和精力也不足,無法承擔教育責任。這類孩子既無父母的教育,又無嚴格的管束,極易受社會不良因素的誘惑而犯罪。很農民工夫婦,把孩子丟給老人,這無疑是削弱了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二)不當家庭教育模式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
家庭教育,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和行為。家教的失誤,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綜觀當今社會現(xiàn)狀,不當家教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重智力,輕道德。在應試教育背景下。一些父母非常注重對孩子智力的培養(yǎng),忽視對道德品行的教育。在他們心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區(qū)分好孩子壞孩子的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只要成績好,其他都不計較;即使犯了錯誤也不在乎,不給予糾正和批評。由于期望過高,一旦孩子的成績下降,馬上就對孩子萬般辱罵,否定其一切。這種做法,不但不會促使孩子上進,反而會嚴重挫傷孩子學習的樂趣和積極性,使之不想學習,甚至厭惡學習,最終造成孩子行為的偏差,釀出不可挽回的悲劇。
2、溺愛型的教育方式。自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獨生子女被父母視為“小祖宗”、“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這種心理,使父母很容易走進溺愛的泥淖,他們處處為孩子著想,以孩子為中心,極力地滿足孩子有理無理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對于孩子的錯誤一味的縱容、偏袒,這種教育的結果只能助長孩子的一些惡劣甚至是罪惡的傾向。
3、簡單粗暴的教育。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錯誤觀念,子女一旦沒有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或做出有悖于自己意愿的事情時,便打罵體罰,更有甚者平時置之不理,一犯錯誤就拳打腳踢。這樣的教育方式,非但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極易使孩子滋生叛逆心理,造成親子間的隔閡。
四、家庭教育對于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預防對策
(一)智力開發(fā)與學習指導教育
智力在一個人的心理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智力開發(fā)主要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開發(fā)等內容。智力開發(fā)主要通過常規(guī)或特殊的心智技能訓練,挖掘兒童的智力潛能,使他們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健全發(fā)育的同時,其功能也得到和諧而有序的發(fā)展。
開展學習指導教育,就是要指導孩子遵循學習心理活動規(guī)律,實現(xiàn)既定的學習目標,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更好地獨立學習。其內容主要包括:端正學習態(tài)度、增強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與應試技能、糾正不良學習方法與習慣等。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學習競爭也日益激烈。有競爭,就會有失敗。如果不能以良好的心態(tài)去對待失敗,那么失敗就會通過消極的心理反應而成為學習的障礙。
(二)情緒穩(wěn)定與意志堅強教育
情緒穩(wěn)定教育就是使孩子了解人的情緒的正常值及自身情緒變化特點,通過有效的調控手段,使自己經(jīng)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樂觀的情緒,形成適度的情緒反應能力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意志堅強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意志堅強教育就是要使青少年了解意志在其成長和成才中的作用,以及他們自身意志品格中的弱點,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成就感,提高他們的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能力和果斷、持久行為品格。
(三)人格健康與品行培養(yǎng)教育
人格健康教育就是使青少年了解健康人格的標準,了解自身的人格特點,并通過有意識的訓練,形成活潑、開朗、具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良好性格。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不僅是增長知識、發(fā)展智能、增強體質的過程,而且也是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如果教育措施得當,可以使他們形成優(yōu)良的人格品質,為今后的人格定型和完善奠定堅實的基礎。
品行培養(yǎng)教育包括深化道德認識、激發(fā)道德情感、磨煉道德意志、規(guī)范道德行為以及糾正和克服不良生活習慣與行為方式等內容。由此可見,家長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提高教育能力,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源上杜絕犯罪,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并為國家建設輸送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
結語:培養(yǎng)孩子不僅僅是家庭的義務更是一種社會責任。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諧家庭的構建以及社會的良性發(fā)展,家長要積極致力于強化家庭教育職能、提高自身素質,更新教育觀念、講究教育方法的行動,切實有效地預防和杜絕青少年犯罪。
參考文獻
[1]王斌.家庭與青少年犯罪[J].遼寧警專學報.2005(3):55.
關鍵詞:孝文化 思想教育 敬養(yǎng)父母 和諧
孝文化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沉淀,它是構成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長期以來,孝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我國社會的穩(wěn)定,家庭關系的和諧以及經(jīng)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當前,我國積極的弘揚和諧社會的構建,青少年作為學生群體,對傳統(tǒng)孝文化的吸收具有現(xiàn)實意義,在學校的思想教育中植入我國傳統(tǒng)孝文化,有利于學生在思想意識上開始重視孝文化,并在日常的生活中能踐行孝文化的精髓,共同推進我國孝文化的構建,保證孝文化和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相輔相成。
1、學校應該把孝文化納入德育教育體系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強不息的品格
中國傳統(tǒng)的孝文化在學校的德育教育中被阻斷了半世紀之久,所以當前學校很難尋找到相應的母體來吸收成功的教育經(jīng)驗。青少年是我國未來的接班人,增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我國長遠的發(fā)展,保證我國在國際舞臺上占據(jù)一席之地。對于此,學校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學校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開設專門的課程進行德育的普及。因此,學校可以開設相關的課程,教師采用啟發(fā)式教學,發(fā)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根據(jù)學生的特性轉變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教師講解一些孝義人士的具體事例、開設主題班會、播放影片、以歌唱比賽的形式演唱孝義歌曲等,這些豐富多樣的德育方式都有利于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傳統(tǒng)的孝文化,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孝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其二,通過對校園文化的構建來加強學生的孝道。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助于營造積極向上的校風,并潛移默化的凈化學生的心靈,其中以“感恩”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就能讓學生認識到孝敬父母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孝道是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基礎,也是塑造健康人格的根本要求,所以在校園文化的構建中應加強“感恩”的宣傳??傊ㄟ^學校的途徑來增強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提升青少年對父母的尊敬和關愛的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強不息的品格。通過積極健康的思想精神來引導青少年意志的形成,反映了奮發(fā)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同時也讓青少年懂得熱愛生活和敬畏生命,憑借自己的努力去樹立奮斗目標。
2、家庭中應該把孝文化融入到日常言行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子女的敬養(yǎng)意識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應僅看重子女的學習成績,而應關注女子的品德教育,因為只有平品德高尚的個體才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通過了解中國傳統(tǒng)的孝文化,能讓青少年認識到自己身上具有敬養(yǎng)父母的責任,增強青少年為家庭,為社會的責任意識,所以父母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其一,父母應該主動的和子女解決代溝的問題。在當前的社會家庭中,“代溝”成為了父母和子女之間最令人手足無措的問題,父母為了子女奉獻出自己的所有,但得到的卻是不盡人意。探究其根源,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子女對孝道的認知,只有讓青少年知道自己應該對父母盡孝道,尊敬父母才能讓他們主動的去親近父母。但當前很多青少年學生都嚴重缺失孝文化的教育,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出現(xiàn)倫理觀念薄弱,缺乏責任感,這樣的學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在行為意識上較為自私自利;其二,父母可以定期帶子女去參觀我國的名勝古跡,通過旅游的方式讓子女吸收孝文化的精髓。因為我國有很多古老的名勝古跡上都有宣傳“孝義”的內容,還有一些地方還保留了孝子的廟觀、碑林等,這些深厚的文化古跡都能作為一本生動的教科書,實現(xiàn)德育的目的。另外,父母還可以借助紅色旅游資源去參觀博物館等,表達自己對先人的緬懷和憧憬之情,以此來增強青少年的敬養(yǎng)意識。
3、社會應該大力提倡習俗文化弘揚孝文化,有利于青少年構建和諧人際關系
【關鍵詞】 PYD;問題學生;語文教師;教育;情緒;心理健康
積極青少年發(fā)展理論
PYD,全稱為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中文是積極青少年發(fā)展理論,它整合了積極心理學、品格教育、情感教育等多種理論,產(chǎn)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積極心理學與傳統(tǒng)心理學有著很大的不同,積極心理學強調對心理生活中積極因素如主觀幸福感、美德等的研究,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消極因素如病理心理等的探討。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積極地情感體驗,二是積極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質,三是積極的社會制度系統(tǒng)。[1]積極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美國心理學家賽里格曼(Seligman.M1998)認為,“傳統(tǒng)的消極的心理學確實為社會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但實踐也證明了我們不能靠對問題的修補來為人類謀取幸福,心理學必須轉向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通過大力提倡積極心理學來謀取人類幸?!薄2]當我們把目標對準對象的時候,解決問題就會相對于簡單些,根據(jù)一系列的研究,2004年的時候,勒納等的學者總結PYD發(fā)展的有效經(jīng)驗提出了5個C目標,當有效地實行5個C的目標并完善了PYD的評價體系,就會進一步推動PYD的發(fā)展。
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與表現(xiàn)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隨著社會競爭力的增強,青少年心理變化引起廣大學者的關注。當然影響青少年心理變化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外在社會的壓力,家庭等因素都列在原因之內。帕金斯曾形象地把家庭比作“制造人格的工廠”,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也認為,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幼年期形成的。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吧![3]父母良好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教育方法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可是隨著年齡的成長,孩子要進入學校培養(yǎng)階段,這時候孩子性格等塑造大部分時間來自于學校的教育,因此學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學校的環(huán)境,教學體制以及教師和同學都對孩子的發(fā)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最為廣泛流行的一個詞應該是“抑郁”,走在校園中,感受身邊的同學很多人都像有心事,張口閉口都是我心情不好,我孤獨,我抑郁。抑郁如同一張無形的網(wǎng)罩住本該充滿激情的心靈。這樣的青少年,其生活消極、暗淡,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往往還特別的敏感,懷疑身邊的同學,對身邊人的一舉一動非常的在意。我身邊就發(fā)生過類似的例子:
有一天我的課堂上,下課前兩分鐘,一個男孩在下面躁動不安,我問其原因,他說:“下課吧,我要去廁所”。我批準他可以去,可是我的課還沒結束,此時班級其他學生跟著我一起繼續(xù)看題,這時這位同學突然間摔了書本,推門出去,我當時很緊張。
后來得知他經(jīng)常這樣子,是想用這樣的方式引起同學的注意。他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并且以前家里有過暴力行為,所以孩子現(xiàn)在的性格有缺失。我還了解到這兩個班級單親家庭學生的比例多,很多學生都是問題學生,所以對于他們的管教方式一定要精心,否則就會踩到雷區(qū),我想大家看到這樣的情況也會很痛心,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我們這些教育者在面對這樣的學生時一定要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
PYD對我語文教師工作的啟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重在預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質與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或者對于即將要成為語文教師的我們來說,扛起這個改善問題學生心理的任務是責無旁貸的。從PYD的理論中我們知道我們要從積極地角度評價青少年的發(fā)展,促進青少年積極發(fā)展比預防青少年危險性活動的做法更加的有效。
一個語文老師在講課文的時候,不僅要講文本的工具性,更要講出文本的人文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語文課程應達到的標準。課堂上,語文老師應該多用實際例子分析課文,對于學生的回答問題要采用鼓勵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產(chǎn)生興趣。可以把一些錯誤情緒的表現(xiàn)以例子的形式穿插在文本講解中,并請同學進行點評其合理性,讓學生認識到問題所在,教師可以給予引導,讓學生把所學到的道理運用到自己的身上,在筆者看來語文教師是最容易走進學生心里的老師,因此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幫助也會最大。
都說語文教師是一個多面體,語文課堂不僅僅是教學生知識,還要育人,要讓學生在智能發(fā)展的同時,德育也有很好的發(fā)展,一個人可以知識貧乏但不能道德喪失,所以語文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上貫穿著思想上的教育,讓學生有個良好的心態(tài),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些學生可能是在學習上不如其他同學,但是不能完全把這些孩子否定為差生,所以這時候教師就應該發(fā)揮引導作用,不讓學生因為差生的標簽而產(chǎn)生自卑等心理。我們不要輕易地給學生貼上“差生”的標簽,而是應該多多鼓勵他們,使之擁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
近年來,PYD思潮在中國逐漸得到重視,我國一直在強調發(fā)揮社區(qū)的積極教育作用,但落實到實踐中往往有名無實。引進國外已有成熟的PYD課程,對促進青少年與社區(qū)的互動等具有重大啟示。我國當下青少年發(fā)展理論仍在走分化的道路,針對青少年發(fā)展的心理咨詢、品格教育等理論還是較少,同時因為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很多學生不愿意或者不承認自己的心理有問題,所以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咨詢方面的問題。各科目單獨研究是獨立的,但是不同學科的專家能跨越理論之間的分歧,形成整體的促進青少年積極發(fā)展的理論框架就是綜合的發(fā)展。
學生心理健康體系的建立不是一瞬間能完成的,這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PYD思潮告訴我們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是因病下藥,而是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意識,當然這僅僅靠學校的教師來完成是很困難的,必須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讓學生有個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劉香東.美國積極青少年發(fā)展理論芻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97
(關鍵詞]美德 音樂 教育 閑暇
[中圖分類號]B8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3)01-0058-05
一
在古希臘時期,每個城邦的教育目的都異常明確,那就是將本邦的青年人培養(yǎng)成卓越的公民。教育只與人的美德(Arete)有關,而與技術(Techne)無涉。正如弗里曼(Freeman)指出的:“希臘普遍的輿論依然堅持認為,‘傳授技術和一切旨在賺錢的教學都是庸俗的,不能冠以教育的名義’?!钡诓煌某前钪g,人們對什么是卓越公民理解卻不盡相同,因而每個城邦的教育內容也并不一致。比如在斯巴達,教育就是為了培養(yǎng)戰(zhàn)士,強壯的、勇敢的、團結的、純粹的戰(zhàn)士。他們的男童從出生之日便要接受這種培養(yǎng)的洗禮,不健康的男童被拋棄,有可能成為戰(zhàn)士的男童得以撫養(yǎng)。他們的教育體系有其專有的名詞,即agoge,其字面的意思便是“指引、約束或管教”。這種教育極端地強調守紀、忍耐痛苦的能力,試圖培養(yǎng)公民獨一無二的城邦榮譽感。于是,斯巴達取締了家庭教育的權力,城邦全權承擔起培養(yǎng)公民的職責。在這種統(tǒng)一的教育模式下,公民的行為舉止都非常類似。這使得斯巴達的城邦特性得以彰顯,但人的個性幾乎完全被磨滅了。
就城邦教育的同一性而言,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很認同斯巴達的教育模式。因為城邦與家庭之間若存有不同的認知,那么家庭所培育的公民就未必符合城邦的要求?!笆羌彝ゲ皇菄襾碡撠熐嗄耆说慕逃?;一家之父給予他兒子的教育也許與國家的需要和性質背道而馳,很可能產(chǎn)生暴亂革命而不是好的公民?!庇谑?,柏拉圖否定了家庭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他在《國家篇》中指出:“他們把這些孩子接受過來,改變他們從父母那里受到的生活方式影響,用自己制定的習慣和法律培養(yǎng)他們成人。這是我們所述及的國家和制度藉以建立起來,得到繁榮昌盛,并給人民帶來最大福利的最便捷的途徑。”亞里士多德雖承認家庭教育的積極意義,但他也將教育之根歸于城邦?!凹热徽麄€城邦有著唯一的目的,那么很明顯對所有的公民應實施同一種教育。對教育的關心是全邦共同的責任,而不是私人的事情——今天的情況則是個人關心各自的子女,各人按自己認可的準則施教。然而對于共同的事情應該實施共同的教育?!闭窃谶@個意義上,他夸獎斯巴達道:“斯巴達人應該受到贊揚,因為他們盡了最大努力來訓練兒童,把兒童的教育作為全邦的共同責任?!睂τ谙ED亦是如此,“教育應是全邦共同的責任”。
但是對于教育內容,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認為斯巴達有重大缺陷。因為斯巴達的教育過于單一,只培育了一種美德,遠遠沒有實現(xiàn)教育應有的目的。他們都認為,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強壯的身體,還要追求卓越的靈魂;不但要追求勇敢,還要追求智慧。并且,身體教育要以靈魂教育為目的,實用教育要以高尚教育為目的。若過于強調身體或實用,那么不僅無益于高尚,甚至會導致有害的后果,“處處尋求實用是對自由大度胸懷的極大歪曲”。因此,亞氏認為,在必需或實用的教育之外,“應當有一種教育,依次教育公民的子女,既不立足于實用也不立足于必需,而是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在《政治學》中,亞氏主要談到了四個方面的教育內容:“讀寫、體育、音樂和有些人加上的繪畫?!痹谒鼈冎校w育、讀寫、繪畫都有實用意義,但它們也能以高尚和審美為目的。不過,“關于音樂則有些疑問”,因此,亞氏花費了較大的篇幅討論如何理解音樂教育。
二
“音樂”的希臘詞“mousike”是英文music的辭源,但它的含義要更廣泛。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它“不僅指音樂自身的所有形式,而且還涉及詩的很多形式,包括那些通常并不吟唱甚至從不伴隨曲調的詩”。然而,亞氏有時又會將“音樂”與“詩”加以區(qū)分,因此美國學者勞德(Lord)就認為“該詞組確切的意義是不確定的”。對此,我們可以進行一個粗略的劃分,即將包含詩在內的音樂視為廣義的,而狹義的音樂則“在于旋律和節(jié)奏”。在《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對音樂的探討正是從狹義角度展開的。其原因或許在于:討論旋律和節(jié)奏更易引起人們爭論,也就更能清晰地證明音樂教育的意義所在。對于亞氏的這一特點,紐曼(Newman)曾指出:“首先,我們注意到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第五卷中只考慮了mousike的音樂方面(musicalside),而柏拉圖則將詩、曲調、節(jié)奏都包括在內,并對它的詩歌要素的實質和形式都給予了充分關注。另外,他對伴隨著的曲調和節(jié)奏,及使用何種樂器的問題也同樣重視。其次,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位研究者處理這個問題時持有不同的目的。柏拉圖的目的是發(fā)明一種教育體系,使他國家中的保衛(wèi)者能適合他們被分配到的那種地位;亞里士多德的目的是培養(yǎng)一群公民,他們有能力過著最高和最完善的生活?!?/p>
這也就是說,柏拉圖將音樂視為一種工具性的手段,強調它在城邦中的客觀效用或功能,而亞里士多德則將音樂視為目的,他把音樂理解成一種追求高尚和卓越的理性活動,音樂因其自身之故(forits own sake)就值得追求。根據(jù)《尼各馬可倫理學》開篇對Good的等級排序,我們可以知道,亞氏把因其自身之故就值得追求的事物視為更終極的目的,它們更高等或更完滿。正是由于音樂不以他者為目的,因此亞氏認為音樂這種活動與人的“消遣”或“閑暇”有關。他指出:“顯然應該有一些著眼于消遣中的閑暇的教育課程,這些教育和學習只為了自身范圍的事物,而那些必需的有關勞務方面的教育則以自身之外的其他事物為目的”;“剩下的可能就是在閑暇時的消遣,顯然這是設置音樂課程的初衷?!薄伴e暇”在古希臘的重要意義已毋庸贅述。但在《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還曾將它與其他相關術語聯(lián)系在一起,共同論證了音樂教育的價值所在。但這些術語在中譯文里經(jīng)常被混淆在一起,不僅不同譯本之間的翻譯不同,在同一文本中同一術語的翻譯也并不一致。可見,它們之間的差異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而這也就局限了我們對亞里士多德思想的探究。
亞里士多德認為,閑暇(sehole)與消遣(diagoge)都是值得追求的,它們與卓越之人的理性活動相關。其中,閑暇一般有兩層含義:一種在通常意義上指擁有自由時間,另一種是指擁有能從事卓越活動的自由。而消遣則往往指一種活動,即那種在閑暇中進行的活動。根據(jù)巴克(E.Barker)的解釋,它們兩者的關系可以總結為:“schole消耗在diagoge上;相反地,在schole之中diagoge得以進行。”
若一個公民能在閑暇中享有消遣活動,這首先意味著他們不需為生計而擔憂,也無需在生活瑣事的勞作上超于他人。在《泰阿泰德篇》中,蘇格拉底就曾把人分為兩種:一種人與自由和閑暇對應,主要指哲學家?;蛟S他們在做一些日常家務瑣事時“顯得愚蠢或無能,比如不會鋪床、不會烹調、不會說奉承話,那么可以得到原諒”,“另一種人做起這些伺候人的事來非常能干”,但他們是低等的,“沒有學會像一名貴族那樣穿衣,或者掌握正確的說話語調,可以用來頌揚諸神和人的真正的幸福生活”。因此,閑暇和消遣應是城邦中有一定地位的公民才能享有的特權,他們最低限的要求就是有充足的財富基礎?!靶量嘀\生的人們不可能有足夠的閑暇”;“人們如果沒有財產(chǎn)的保證就不可能獲得參政的閑暇”。但是,財富只是公民在閑暇中享有消遣活動的前提。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只有當人們在這種自由時間內從事卓越的理性活動時他才真正地是在閑暇中享有消遣活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diagoge(消遣)才會有另外兩種常見的翻譯,即“Cultivation of the mind(心靈的培育)”和“Mental cultivation(智力培育)”。
除了“閑暇”與“消遣”之外,亞里士多德在談音樂教育時還涉及另外三個術語,它們共同論證了音樂教育的價值所在。這些術語彼此有關,但含義不盡相同,亞里士多德在使用它們時都有特定所指。英美學者對它們的最佳譯法略有爭議,但較為連貫,且術語之間的差異也被明確地表達出來。但在中譯文里,這些術語經(jīng)?;煜谝黄穑粌H不同譯本之間的翻譯不同,在同一文本中同一術語的翻譯也并不一致??梢?,它們之間的差異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而這也就局限了我們對亞里士多德思想的探究。這些術語及其主要翻譯如下表所示:
首先,快樂(pleasure)是亞里士多德最常用的范疇之一。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曾在兩處討論過它:一處是第7卷11—14節(jié);另一處是第10卷1—5節(jié)。簡要地說,他認為每一種實現(xiàn)活動都伴隨著快樂,因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快樂。其中,只有相應于理性實現(xiàn)活動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他不同意前人把快樂視為一種惡,但快樂也絕不是事物值得追求的根本原因。比如就人的肉體快樂而言,它只有在過度時才是一種惡,必要的肉體快樂則是值得追求的。
其次,娛樂(amusement)一般指單純地為了快樂而快樂。因而它提供的快樂較為低級,比如食欲、等的滿足。它是有用的,但絕不是高尚的。針對流行觀點中將幸福視為娛樂的觀點,亞里士多德反駁時提出了四條論據(jù):(1)對好人(而不是有權勢的人)顯得是榮耀和愉悅(pleasure)的事物才真正是榮耀和愉悅的;(2)娛樂不是目的(盡管自身值得欲求);(3)幸福在于合德性的生活,而合德性的生活在于嚴肅的工作而不在于娛樂;(4)嚴肅的工作比娛樂更好(因為一個人越好,他就越喜愛嚴肅的工作)。換言之,娛樂只具有第二階的價值,它附屬于工作,并為人們更好地工作提供必要的前提。甚至有時娛樂還是有害的,所以亞里士多德才會說,“實際上,它們的弊大于利:它們使人忽視自己的健康與財產(chǎn)”。
最后,“放松(relaxation)”與“娛樂”較為接近。雖然他曾將放松視為娛樂與快樂的中介,“娛樂(amusement)是為了松弛(relaxation),而松弛必定帶來享受(pleasure)”。但在更多的情況下,亞里士多德都直接將兩者并列使用,而不做任何區(qū)分。與娛樂一樣,放松也經(jīng)常在與工作相對應的時候使用。它們都只具有工具性的價值,都是為了更好地工作。
亞里士多德認為,無論娛樂或放松、閑暇或消遣都能帶來快樂。然而,與娛樂不同。閑暇與消遣并不以快樂為目的;與為了工作而進行的放松不同,閑暇與消遣不是為了滿足必需,而是為了高尚和自由的目的。所以在《形而上學》的開篇,亞里士多德才會說:“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備的時候,在那些人們有了閑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樂,也不以滿足必需為目的的科學才首先被發(fā)現(xiàn)?!比绻f娛樂或放松是為了工作,那么工作則是為了閑暇或消遣。因而,城邦應教育公民如何享受高尚的閑暇。若公民不知道在閑暇中應該如何生活,那么他們就可能放縱、腐化或墮落。因此,亞里士多德指出,“大多數(shù)尚武好戰(zhàn)的城邦在戰(zhàn)爭期間反倒平安無事,然而一旦霸業(yè)告成,其統(tǒng)治就開始分崩離析。就像一柄鐵劍,在和平時期就失去了它的鋒芒”。而這正是因為立法者“沒有教會公民經(jīng)營閑暇的生活”。
四
在區(qū)分這些概念之后,我們就可以繼續(xù)分析亞里士多德對音樂教育的理解。他根據(jù)希臘流行的觀點,將音樂之力量的備選項歸結為三個:(1)音樂能夠讓人“娛樂和放松”;(2)音樂能夠培養(yǎng)人的品格(ethos)卓越,養(yǎng)成習慣,并感受到真實的快樂;(3)“音樂有益于充實人們的消遣和智慧(prudence/practical wisdom)”?;蛘哒f,“在我們提到的三件事情——教育、娛樂(amusement)和消遣(pastime)——中音樂能夠起到哪一種作用”。這兩種表述方式略有不同,但其內涵基本一致。在這三個選項之中,(2)和(3)與亞里士多德對人靈魂及美德的劃分相對應:(2)教育或培養(yǎng)習慣與人靈魂中順從理性的部分相對應,也就與道德美德(品格卓越)對應;(3)消遣或智慧與人靈魂中純粹理性的部分相對應,也就與理智美德(實踐智慧)對應。
首先,若娛樂和放松就是音樂的功能,那么音樂將與睡眠、酣飲一樣。但亞里士多德指出,“這些活動就其自身而言并非善良(good)之舉,只不過是安逸的享樂(pleasure)”。他認為,雖然音樂的確可以帶來快樂,但這種快樂是偶性的,并不是終極的快樂。娛樂和放松“僅僅是緬懷過去”;但“人們共享音樂,并非僅僅為了過去”。另一方面,學習音樂也不可能像娛樂一樣,單純以快樂為目的。因為少年在學習音樂時需要“付出艱辛(aeeompanied with pain)”,而pleasure和pain則是矛盾的。音樂無疑可以帶給青少年快樂,但青少年卻不應該是為了快樂而學習音樂。這樣,音樂教育是為了追求娛樂和放松便不成立了。
其次,亞里士多德雖然認為音樂是公民在閑暇時所從事的高尚且卓越的消遣活動之一,但他似乎并不認為這是對青少年進行音樂教育的目的所在。因為在他看來,青少年本身不適合享有閑暇,而音樂教育也不能以閑暇中的消遣活動所帶來的快樂為目的?!斑@種年齡的少年也不宜逸樂(diagoge),因為這終極的目的與尚不完全的人生狀態(tài)并不相稱?!边@也就是說,青少年尚未具有充分發(fā)展的能力或美德,他們不能也不應該享有閑暇和消遣。另一方面,如果說青少年學習音樂是為了長大以后能享有這種活動帶來的快樂也不正確。亞里士多德將享受或學習音樂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積極、主動參與的,他稱之為“修行(partake of)”;另一種是消極的、被動的,他稱之為“聽取”。他認為,如果音樂教育是為了成年后的消遣,那么一方面,這無法解釋青少年為什么一定要積極地、主動地學習音樂,而不是“像波斯或米地亞諸王那樣通過聽取他人演奏來獲得享受和學識”;另一方面,這也無法解釋積極的、主動的學習為什么一定要以音樂為內容,而不是以學習如烹飪等其他活動。這也就是說,公民可以在閑暇時從事音樂這種高尚的活動,但除此之外,他們在閑暇時還可以從事其他的高尚活動;如果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閑暇和消遣,那么教育的內容也就不必然是音樂,還可以是其他內容。
關鍵詞:國民性 國民性格 青少年 養(yǎng)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241-02
早在20世紀初,魯迅、嚴復、梁啟超等人對國民性問題已有眾多深入的探討,他們的探討背景與今天不同,由于那時的國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落后守舊,命運任人宰割,“救國”、“啟蒙”、“開民智”等口號應時而生,嚴復、、梁啟超等人認為應該通過文化建設和文化宣傳廣開民智,使民眾能夠成為人格獨立、個性解放、自由、平等的新國民。
1 新時期的國民性探討
1.1 新時期的國民性
當前,社會進步和經(jīng)濟發(fā)展正在逐漸改變保守、怯懦的觀念,使國人更加的具有自信心,并敢于實踐,培養(yǎng)出積極進取和競爭奮進的精神,樹立起自立自主的意識。但是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卻忽略了大眾精神“養(yǎng)料”的補給。
關于國民性的認識,有學者認為“國民性是一個民族在長久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表現(xiàn)于民族共同文化特點的習慣、態(tài)度、情感等比較穩(wěn)定持久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特征。”[1]歷史文化對人們意識和性格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影響著國人的性格。國民性包括民眾的政治素養(yǎng)、自我意識與價值觀念、社會交往準則等,是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心理-行為結構,并形成較為穩(wěn)定性格特征,是民眾素養(yǎng)的核心。近代中國兩次關于國民性改造和討論中,他們的側重點是對國民劣根性格的批判,是一種拋棄中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并將當時的國家性質改變?yōu)橥耆骰捏w制,在革命人眼里,只有將“劣根”的性格改變?yōu)槲鞣交蚪咏鞣较冗M的性格國家的命運才會有改觀。但是這種做法并沒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劃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人民,首要就要保證人民要具備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價值判斷。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國民性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相交融的時展條件下,社會大眾群體固有的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行為實踐中表現(xiàn)出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精神狀態(tài)、和價值觀念。
1.2 國民性格
仁義、同情、勤勞、慈愛等一直被我們中國人視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品質,晚清時期辜鴻銘老先生對這些優(yōu)秀品質有過論述。在他看來就國民性格的好與壞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正如英國人的傲慢、法國人的浪漫、德國人的強權等性格一樣,這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歷史、文化、風俗等對他們的影響。真正的中國人是“那種中國人賴以生存之物,是該民族在心、性和情方面的獨特之處。這種精神使之有別于其他任何民族,特別是有別于現(xiàn)代的歐美人?!盵2]所以,中國人就要有別與其他國家的性格和精神。
中國人的禮儀、仁義、慈愛、孝順等性格基本上都出自于儒家學派,而這些品質性格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字“仁”。正如歌德所談到的“虔誠,宗教所傳導的對上帝的信仰,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它通過帶來一種心性之完美的寧靜,以實現(xiàn)文明的最高狀態(tài)或人類至善至美的境界”。[2]如辜鴻銘所講的,對上帝的信仰和宗教所規(guī)定的道德法則都只是宗教的外在形式,關于道德的遵守并不是有法則的羅列就可以,“人類首先從男女之間學到了愛,這里既有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那種親情,也含有人類對于萬事萬物所保有的慈愛、憐憫、同情和仁義之心?!盵2]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對仁的解釋是人與人的互動,在這個互動當中,要想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就需要包容,慈愛,信任和誠信。
2 新時期青少年的特點及環(huán)境影響
青少年成長在一個大眾傳媒發(fā)達、價值觀沖突激烈,且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多變的時代。這個時代的青少年生理年齡小,但是他們的心理年齡相對比較成熟,他們希望自己獨立并做一些具有超越性的事情,同時達到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
新時期的青少年存在一個普遍現(xiàn)象―― 非主流文化的崇拜。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擴散暴力文化,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不注重古典文學的培養(yǎng)等。從而困擾著家長和學校,家長認為這樣的發(fā)展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尤其是暴力低齡化和致命性的現(xiàn)象。因此,將國民性格融入到青少年的教育中,運用主流價值觀引導他們健康的成長,培養(yǎng)愛國情愫。
而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直接反射到青少年的發(fā)展中,主要分為三類影響。
第一,421的家庭模式特點,對孩子過于溺愛,家庭成員的受教育程度不平衡,容易混亂對孩子教育。“中國父母熟不知品性為何物,大都缺乏正常的品性、良好的習慣、文雅的禮貌、公正的觀念,以及自治自省的能力。”[3]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各種養(yǎng)成教育中也存在問題,并沒有認識到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性或者說沒有這個觀念。
第二,學校教育大都偏重于智育教育,導致“道德教育成了知識教育的一部分,…忽略為人之品格、道德的陶冶,這就使理想與知識都失去了堅實而健全的基礎?!盵3]教師不知道學生想什么,學生不知道教師教這些內容為何,我們?yōu)槭裁磹蹏?,我們的民族有什么特征,國家的?yōu)秀品質是什么,為什么要傳承這些優(yōu)秀品質等等,對這些問題的模糊認識從而導致對我國國民性的認識不足。
第三,“有許多青年在未入社會之前,大都志行純潔,并有遠大的報復,但一如社會,性格與知趣均發(fā)生了變化。使他在長久的、多種現(xiàn)實的打擊下,產(chǎn)生一種新的適應這種社會的自然生存能力?!盵3]我們的社會風氣亦是如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于青少年的健全的、優(yōu)良的性格培養(yǎng)就越見重要。當他們具備了成熟的,健全的品格后,當他走進社會后,能夠有足夠的自身能量抗拒社會中的各種污垢的狂瀾,終能堅持心中的正方向。
3 新時期青少年國民性養(yǎng)成路徑
人才的培養(yǎng)不能僅僅注重知識,知識的運用需要依據(jù)正確的道德準則。如果一個人的品行不端,動機不良,缺乏道德意識,這樣的“人才”只能是不合格的人才。有專家說:“養(yǎng)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是教給少年兒童終身受益的東西,它與素質教育密切相關。”[3]根據(jù)現(xiàn)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青少年期(13~16、17歲)是養(yǎng)成各種習慣的關鍵期。養(yǎng)成教育的關鍵是要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德素質,開拓青少年的思維,使他們今后能學會做人、學會學習與學會創(chuàng)造。這實質上就是一種新的國民性性格的養(yǎng)成。
對于今天的中國青少年的新國民性格的養(yǎng)成,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強調內在精神的修養(yǎng),明確青少年養(yǎng)成教育的重點。
孔子指出“愛親”,即對于父母及兄弟的關愛與敬愛之心,這種仁愛精神或許已經(jīng)成為一種道德習慣?!白釉唬骸茏尤雱t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里是說年輕人待人謹言慎行,誠實守信,和人們交往要隨和……。[4]對人之愛就涵蓋了我們所說的寬容、理解和尊重的品德,這也是我們社會和諧共生,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礎。對于“義”的理解則是對自己和他人做事的一種態(tài)度,“要求自己和別人的行為不當者(非義)報以羞恥和憎惡的態(tài)度。從而去做當為之事,善事,不做羞惡不當和不善的行為?!盵4]對于我們的社會易是如此,在青少年的教育中,明辨是非的能力是現(xiàn)在孩子們亟待加強的,就是因為分不清美丑、好壞、善惡等,才會造成現(xiàn)在青少年道德上的諸多問題?!叭省敝赜谌说膬刃陌l(fā)展基礎,而“義”則是給人指出做事的態(tài)度。
(2)注重倫理和道德實踐,促進青少年德行合一。
當今社會出現(xiàn)的倫理道德問題和誠信危機,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著我們青少年身心的正向發(fā)展。在一份抽樣調查中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誠信是做人的原則’,未成年人的認同率是93.7%,不認同的比例僅為1.6%。其次,對于‘對人誠實守信對我很重要’方面,當從抽樣認同進入個人具體認同時,認同率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同時認同誠信,極其認同的比例由抽象認同的76%下降為個人具體認同的64.3%”。[5]通過這兩個數(shù)據(jù)的分析,在青少年的內心對誠信有較高的認同度。作為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及時給出幫助與評價;對于學校教育,課程學習要融入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案例供學生進行評價和討論;而對社會來說,特別是社區(qū)和福利場所,可以向青少年提供義工服務的實踐機會。
(3)促進文化身份的認同,強化青少年“現(xiàn)代”中國人自我身份意識。
在青少年的國民性格塑造中,首先要關注“中國文化人格的集體意識”的培養(yǎng)。而孔子的儒家哲學對人物進行人格品質上的評論,這些“道德倫理言說和人格形象幫助形成了中國社會若干的人格特征,并在后來長期影響中國人格的發(fā)展?!盵7]人格是人類獨有的,是個人在內心和外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來的個性特點、氣質、品德、信仰、處世態(tài)度及對自我社會角色的認知所構成的一個有機體。而國民性格也是基于同一民族或文化的個人表現(xiàn)出共同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因此,根據(jù)青少年的個性發(fā)展特點,在充足的知識教授基礎之上,要更多的培養(yǎng)能自尊又能自律,能自強又能自勝,即能伸張自己的權利又能擔當自己的責任的獨立自由的個人。
參考文獻
[1] 袁洪亮.“國民性”概念的辨析與界定,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2).
[2]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M].海南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3] 林格.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M].清華大學出版社.
[4] 朱貽庭.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5] 孫抱弘.從“人”到“好人”―― 公共生活與青少年品德養(yǎng)成[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書法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傳遞藝術,先秦以來至今,楷隸行草,代有名家,繼承發(fā)展,變化創(chuàng)新,成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隨著社會主義文字“雙面”方針的恢復和發(fā)揚,隨著兩個文明建設的空前發(fā)展,隨著人民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人們普遍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出現(xiàn)了一種波及全國的書法熱。各種社會團體應運而生,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各種書法展示此起彼伏,借助于宣傳媒體進行的書法講座和書法大賽奇峰迭起,各級各類學校亦開始重視書法教學,廣大青少年學習書法的人也與日俱增,中國書法這一藝術瑰寶得以發(fā)揚的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奮進。
然而,在一部分地區(qū),特別是在一些經(jīng)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地區(qū),對青少年書法教學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雖然在《教學大綱》中作了一些規(guī)定,但在教學實踐中卻貫徹不力,實施力度甚微,在一定意義上談,長此以往,必將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健康成長及綜合素質的提高。筆者認為,存在上述情況的原因,除許多學校受教學設施和師資條件的制約外,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對書法教學的重大意義的認識不夠深刻。在這里,本文力求對加強青少年書法教學的意義問題和應采取的措施談幾點粗淺的看法,愿與教育戰(zhàn)線的同道共同研討。
一、書法教學時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的綜合方式
首先,國家教學機構明確提出要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這是國民教育向更高更深層次發(fā)展的必要階段。素質教育在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的同時,還要倡導鑒賞能力的提高。在思維方式上看,前者是邏輯思維,后者是形象思維,而形象思維的客觀載體就是包括書法在內的各種藝術形式。書法,是中華民族最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漢文化幾千年文明發(fā)展的歷史,也是書法藝術從產(chǎn)生到發(fā)展的歷史。書法藝術從其產(chǎn)生之初就兼具實用和審美兩大功能,這正是人們常說的“字乃人之衣冠”。隨著時代的進步,書法的實用性漸退其次,其審美功能則逐步增強。而作為義務教育來說,在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在中小學開設藝術課,主要就是要培養(yǎng)中小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培養(yǎng)良好的藝術情操,而書法教育涉及到文字,文學意志品格、審美修養(yǎng)等諸多方面,是提高素質極為有益的一種方式。著名雕塑藝術家錢紹武先生曾這樣評論書法美:“書法是東方最高級的抽象藝術”。書法作為藝術,其美的表現(xiàn)形式是多元的,它包括線的美、力的美、光的美、意境美、韻律美和氣勢美等等,這種美的多元性表現(xiàn)了書法的精深,因此堪稱“東方藝術的典范”。據(jù)此,我們說青少年從小受到這種傳統(tǒng)的審美教育,對他們的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yǎng)以及綜合素質的早就方面,非但是重要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從小研習,將收益于終生。無論書法研習,書法創(chuàng)作還是書法欣賞,都要憑借形象的思維方式,都要借助于廣闊的想象空間,其追求的過程不僅充滿美感,提高審美水平,而且也伴隨著對人生的感悟和心靈的凈化,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字如其人”,可見其對人格磨練及品格提高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人們在青少年時期接受了書法美學的教育,不管將來從事何種事業(yè)都是必要的,我們的時代需要美;我們的生活需要美;我們的心靈需要美,有了書法這一綜合藝術,才能用正確的審美觀去創(chuàng)造新世界,裝點新生活。即使我們進入老年,少壯年的搏斗已經(jīng)過去,人生的幸運與艱難,成功與失敗已成定局,回顧人生是老年人很自然的心理。我們一生所寫的字,無論我們是喜歡還是不喜歡,滿意還是不滿意,我們不得不承認那是我們的字跡。認同自己的一生,認同自己的字,也即是對個體生命的認同。老年習字,人書俱老,在書寫中得到人書天然合一的喜悅,即是做不到這一點,也能親切的感到創(chuàng)造與存在的微妙一致,充分享受著書法給老年時代送來的愉悅和滿足。
二、青少年書法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由于一些地區(qū)和方面對青少年書法教育的意義認識不足,至少由此引發(fā)以下嚴重的社會問題。
一是忽視了書法教育師資建設,使得書法教學要么停滯,要么頻于應付,要么干脆取消。二是書法教育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沖擊下,變得急功近利,缺少社會責任感和長遠考慮。教育一旦表現(xiàn)為純粹的商業(yè)目的,必然會喪失社會責任,目前各種辦學單位的濫竽充數(shù),各地一些書法培訓班特別是少兒書法教育,盯住的不是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是學生家長的錢包,其書法師資的水平如何卻無人問津,三是各類書法展覽也以功力為目的,追求短期效益,更多的注重培養(yǎng)賺錢的職能,忽視了書法教育中的藝術道德和藝術理想,表現(xiàn)為快餐文化的形式。如此種種,這些因素對青少年書法教育的健康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
三、對改進措施的思考
首先,要達到改進和提高的目的,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各種社會力量辦學的管理,規(guī)范教學機構,保證其健康發(fā)展。同時也要注重對中小學書法教學的師資培訓,健全中小學美育教育。各種宣傳媒體要堅持正確的導向,盡力避免書法活動的商業(yè)性。
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在廣大青少年中,廣泛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五愛”教育,旨在教育幫助青少年一代從小樹立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的理想和情操,為民族復興矢志努力。
所謂,愛國就是對祖國有著深厚的感情,為了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從古至今有多少愛國之士,有著憂國憂民的思想并以國家大事為己任,心系百姓,他們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同時也值得我們尊敬。一個人如果不愛自己的國家,已經(jīng)失去了做人的意義以及生存的價值。當然一個人愛國不是只在嘴上說說罷了,還得要有實際行動才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我們愛國的諾言!
愛國主義歷來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振興中華的一面旗幟。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愛國主義是推動我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動力,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對于整個中華民族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同時,愛國主義又是一個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千百年來,愛國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塑造著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風貌,已成為人們共同的價值導向和行為規(guī)范。
青少年是人生成長的基礎階段,也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正確的政治態(tài)度的關鍵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教育工作對他們一生的健康成長起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精神要求,并結合各自實際,切實抓好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
一、利用升降國旗,經(jīng)常性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校每周一舉行的大型集體升掛國旗,要嚴格嚴肅按程序進行,出旗、升旗、唱國歌,國旗下講話盡可能系統(tǒng)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始終讓國旗在學生眼中,國歌在學生口上,祖國在學生心中。
二、學科教育滲透,寓愛國義教育于教學活動之中。中小學校除認真上好思想品德課外,把愛國主義教育的紅線有機地貫穿于各科教學之中,引導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文明、山河、資源以及建設成就等國情,激發(fā)學習為振興中華而發(fā)奮學習的決心和信心。
三、舉行各種報告會,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學??捎杏媱澋囟ㄆ谘堄嘘P專家、學者、英雄、模范人物等對學生進行專場報告,介紹祖國的輝煌成史,燦爛文化,著名愛國人士,改革開放成果等,使青少年受到愛國主義思想和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
四、利用重大節(jié)慶日,不失時機地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各級各類學校要充分運用重要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和重大社會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比如“七一”、“十一”、“九一八”等開展觀看影視記錄片,舉辦演講賽、歌詠比賽、詩歌朗誦、報告會等靈活多樣的方式,不失時機地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五、參觀學習,激發(fā)愛國熱情。學校還可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組織青少年參觀農村、工廠、科研院所、歷史古跡,甚至祖國的名山大川,感受領略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立志建設祖國的豪邁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