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酒文化知識講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語文嘛,就是會認會寫幾個字,頂多再了解、欣賞點文學作品足矣!”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
……
敢問,我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浩瀚的歷史就讓它恒藏于館閣,蛛網(wǎng)塵封,雖敬之卻遠之嗎?我們不能做祖先的不肖子孫,不領悟和傳承民族文化之精髓。
豈不聞“大師之后再無大師”乎?前輩大師奉行“先博后?!敝髮W路徑,成就了一批通古博今、學貫中西之宗師,爾后則少矣!中國的自然科學家中愛讀歷史、善寫古詩者絕非孤例。蘇步青教授呼吁理工科學生要重視文史知識的學習,那么文科學生能不重視嗎?語文科不更應該重視嗎?西方文化主張的所謂科學分工分科未必科學,而中國文化提倡的整體觀念于成就學人反有其科學性。
然橫觀現(xiàn)今語文課堂,教師不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情感熏陶的有之;不交待必要的歷史背景或交待不清的有之;不涉及相關(guān)文化常識的有之;不重考據(jù)信口開河的有之;涉及到的歷史人物不深入給學生講解,僅以三言兩語敷衍的有之;涉及到的民族藝術(shù)避而不談的有之;無意識于中西文化差異之鑒別的有之;涉及佛教、道教文化元素避而不談的有之;甚至學生問及老師答曰“與語文無關(guān)”者亦有之。
倘我語文教師尚存憂國憂民之良知,何妨亦效“自閉桃園栽大樹”?是故語文教師當加強國學素養(yǎng)。
首先當重視文史哲知識素養(yǎng)。
比如講到顏真卿,只說他是大書法家,不提他的“天下第二行書”,更不提顏真卿是第一個集結(jié)二十萬軍隊舉起反安祿山旗幟且其兄弟侄子作出了重大犧牲的文人,這種文化人格難道不足以感染學生,影響到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文化觀的形成嗎?這樣生動的歷史故事的講述比之空洞的說教,其號召力大小之別是顯而易見的。
比如講到陶淵明,我們應該追其消極遁世思想與老莊之淵源,應該涉及儒道兩家思想在他身上的沖突;應提及魏晉南北朝的政治社會狀況,提及魏晉清談、玄學的文化背景;應告訴學生陶淵明是這充滿動蕩、文化衰落的幾百年間的文化最高峰;要讓學生知道他作為偉大詩人對中國田園詩,對后世一代詩仙李白的影響;還有坡作為文學評論家對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的影響、他的“托體同山阿”的最積極的死亡定義、“廬山詩會”與傳統(tǒng)繪畫題材、陶與酒文化及菊文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與中國文人的傲骨……我認為不給學生講就是教師的不稱職!
漢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語文教師要盡可能熟悉常用字的本義及其引伸義,了解漢字的演變歷史。提到漢字就自然而然要提到獨具魅力的中國書法。語文教師應習書法,了解中國書法史、書法美學、繪畫美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審美哲學;應該讓學生感受到書法、篆刻、國畫、詩詞歌賦及中醫(yī)中藥學中蘊涵的中華文化的神韻,甄別西方文化求準性與東方文化神秘性之間的差異。
語文教師還應該具備基本的文物、考古知識,喚起學生尊重文化、保護文化成果的意識和良知,至少可帶領學生進行文物參觀考察。其實這不難,筆者供職的學校地處川北山區(qū),遠離中原古文明,但這里有文化,廣元還出土有“廣元窯黑釉瓷”。現(xiàn)場參觀并講解相關(guān)文化知識,帶給學生的文化震撼力是語文、歷史課堂上絕對無法達到的。
文物知識涉及上不需太泛,如僅關(guān)注陶瓷文化,即可牽連上中國文化多個領域:除陶瓷本身外,還有酒文化、茶文化、古代禮儀、宮廷文化、(陶瓷外部的裝飾會涉及)民俗民間文化、歷史、中外文化交流狀況等。各朝各代的文化差異與傳承,甚至各個皇帝的不同偏好在瓷器上也會有明顯的反映。
語文,絕不應該停留在工具性學科的價值取向上,它浩瀚無垠。
由于當今世界經(jīng)濟文化重心西傾,西方文化嚴重沖及國人的文化自信。當然根源是中國經(jīng)濟落后,但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勢頭并不令人擔憂,令人擔憂的是文化建設,尤其是民族文化建設。不錯,文化是要創(chuàng)新、要發(fā)展,但首先要植根傳統(tǒng),要貫穿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不能讓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我們民族的文化是唯一未間斷的文化。近年來,學者們在探尋中華文化源流不斷的密碼,有學者認為,是我們民族一直堅持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便是我民族文化之精髓。中庸之于個人、民族,“甚至矣乎”,我們不能丟!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最突出的貢獻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我們不能丟!
我們的民族走到二十世紀初時陷入最低谷,面臨亡國滅種之危險。而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無疑是給我們衰弱的民族注入了一劑強心劑,讓一個古老民族煥發(fā)出澎湃的生命力。
我們的整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體系統(tǒng)稱“國學”。教育,自然應該承擔弘揚國學之使命,教師則是一線踐行者,直接面對民族的未來。我們是不是應該形成共識:語文學科,應當不僅僅是涵蓋民族語言文字、文學,還應該涵蓋哲學、宗教、醫(yī)學、歷史、藝術(shù)乃至民族民間文化藝術(shù)、民俗學等。故語文教師肩負弘揚國學之使命,首當其沖,義不容辭!語文教師加強國學修養(yǎng)是弘揚國學、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盡綿薄之力的必要之舉。
關(guān)鍵詞:高校;信息化教學;教學改革;日語公選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5-0024-02
近年來,大學生把日語作為第二外語的選修人數(shù)不斷減少,教法陳舊、手段落后是挫傷學生積極性的主要原因。通過優(yōu)化教學方法,革新教學手段,構(gòu)建多元化的考試評價體系等措施,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日語實際應用能力。日語公選課教學課時短,大學生人數(shù)較多,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學習要求,如何充分有效地運用現(xiàn)代信息化教學手段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fā)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高校日語公共選修課的現(xiàn)狀
(1)教學目標不夠準確,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高職院校一般是三年制的形式,這就決定公選課課時安排也是十分有限的。一般安排一個學期,大概三十課時,授課內(nèi)容受到限制而且得不到延續(xù),大學生不可能達到日語聽、說、讀、寫、譯的專業(yè)水平。由于時間限制,教學只能限定較少的內(nèi)容,目標不是很清晰,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PPT結(jié)合課本內(nèi)容知識講解再輔以聽力訓練為主。
(2)大學生不太注重公選課,課堂氛圍不濃。選修日語公共選修課的大學生大部分是出于對日本動漫、游戲、影視的愛好,還有一部分大學生是想多學一門語言以備將來工作之需,也有一小部分大學生就是為了學分,認為日語和漢語的區(qū)別不大,可以很容易獲得學分。很多學生,往往開始上日語課興趣濃厚,但是由于學習五十音圖之后,遲遲不能熟記,便逐漸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甚至產(chǎn)生厭學的心理。還有一部分學生急于求成,認為通過短期學習,就能看懂電影和動漫了,學習沒有耐心,很容易半途而廢。另外,公選課的人數(shù)也較多,課堂秩序較難維持,同學之間比較陌生,教學互動不夠,課堂氛圍達不到專業(yè)課堂的氣氛,課堂上經(jīng)常玩手機,導致課堂教學很難順利進行。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日語公選課教學改革措施
(1)合理利用視頻情境教學,小組配合互動。網(wǎng)絡的發(fā)展,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資源,尤其是對教學的影響非常大。過去市場上大多都是英語的資料,日語資源十分匱乏,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難題。比如,五十音圖的講授和書寫十分枯燥,但是通過網(wǎng)絡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相關(guān)的教學軟件,以十分有趣的動畫方式來講解,并能自測,大學生在課后還可以下載類似的app在手機上,通過自學也能完全掌握五十音圖的全部內(nèi)容,不再有因為掌握不了基礎發(fā)音而無法深入學習的困擾。同時,多媒體技術(shù)的運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師可以播放原汁原味的日語發(fā)音,讓大學生跟讀。還可以創(chuàng)設有圖片、文字和聲音的場景,讓大學生融入到一定的場景中交流學習,提高運用日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利用視頻資源教學將語言交際能力和實際環(huán)境相結(jié)合是學習一門新的外語的重要手段。視頻資料內(nèi)容一般都會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表演者發(fā)音標準地道,語速適中,表演動作自然,便于學習者模仿。教師結(jié)合大學生所學的日語知識,挑選大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或者是熟悉的生活場景的視頻片段,進行講解,擴大大學生的詞匯量,同時讓大學生了解日本社會的風俗文化。大多數(shù)大學生對日本動漫非常感興趣,比如:播放ジャングルはいつもハレのちグゥ《熱帶雨林的爆笑生活》動畫的片段,既可以激發(fā)大學生的興趣,又可以了解日本人初次見面時的動作、表情和語言等內(nèi)容。教師可以根據(jù)視頻內(nèi)容,指導大學生書寫初次見面的介紹用語“初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グウです。”將大學生按照座位順序分成不同的小組,每人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配音練習。在扮演的過程中,除了語言正確之外,還要了解日本人打招呼會根據(jù)時間、對象和場合的不同,使用的語言也不同的特點。通過反復的角色扮演訓練,大學生的語音和語調(diào)會更準確。
(2)利用網(wǎng)絡搜索日本文化,引入課堂教學。很多大學生對日本的旅游和日本購物內(nèi)容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穿插一些日本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由于網(wǎng)絡的普及,雖然大學生也能搜索到相關(guān)知識,但是大學生搜集到的資料往往是不全面的,也不能很理性地判斷其真實性,教師要進行適當?shù)囊龑?。比如,在講到“子どもの日”(兒童節(jié))的時候告訴學生,中日兒童節(jié)是有很大差別的,代表的含義也有所不同。在日本,一年有三次兒童節(jié),分別是:3月3日女孩節(jié),專為女孩設立,父母會在家里設置一個陳列臺,臺上放上穿著日本和服的漂亮女娃娃玩偶,作為給自己女兒的節(jié)日禮物;5月5日男孩節(jié),為了祝福家中的男孩健康、快樂,這一天日本家家戶戶都會用紙或布做成色彩鮮艷、形狀像鯉魚的彩帶,然后把這些彩帶串在竹竿上,并和金色的風車綁在一起,掛在屋頂上;11月15日“七五三”兒童節(jié),日本習俗認為三歲、五歲和七歲是小朋友特別幸運的三個年紀,這天小朋友會穿上最好的傳統(tǒng)和服,還會背上一個畫了松樹、烏龜或鶴等圖案的小紙袋,紙袋里裝滿了父母買的糖果和玩具。教師在講解日本背景文化的同時可以配合一些相關(guān)的視頻和圖片,讓大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日本社會的風俗習慣,在潛移默化中了解日本人的行為習慣。
(3)利用教學空間網(wǎng)站互動,突顯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運用自己的網(wǎng)絡教學空間來干預大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并進行相關(guān)的知識拓展。例如,在講解“お酒”內(nèi)容時,在課前,教師可以布置大學生上網(wǎng)搜集日本酒的種類、比較其特有的酒文化與中國酒文化的異同,制作成PPT,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欲望,調(diào)動大學生參與的熱情。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一部分大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師進行點評和新知識講解,分配時間給大學生分組討論,利用新學的知識來描述自己預習的內(nèi)容。讓大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不僅激勵大學生主動思考,還能提高學習效率。另外,網(wǎng)絡技術(shù)使日語學習變得更加靈活,不受時間和地點的約束,只要大學生愿意,隨時隨地可以學習。教師進行適當?shù)囊龑?,提供適合大學生的網(wǎng)絡資源,遇到難以理解的,可以通過空間留言、微信和QQ等方式與教師探討,開闊學習視野,豐富學習內(nèi)容,改變學習習慣,使大學生學有所得。
三、結(jié)束語
經(jīng)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對大學生考核結(jié)果來看,大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有了較大改善,教師的教學效率也有了較大的提高。主要表現(xiàn)如下:第一,傳統(tǒng)教學。出勤明顯不斷減少,課堂上被動回答或不愿回答,師生、學生互動交流很少,學生受益方面限于假日名稱和簡單單詞,教師課堂教學效率收效甚微、教學難以深入。第二,信息化教學。出勤率基本保持在85%左右,課堂上積極主動發(fā)言,師生、學生互動明顯、對教師提問增多,學生受益方面表現(xiàn)為學會簡單購物、招呼等場景對話,教師課堂教學效率基本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傊浞掷矛F(xiàn)代化信息教學手段,適當?shù)匾肴毡疚幕R,可以吸引大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增加師生和大學生之間的互動,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教學效率。高職院校的日語公共選修課設置雖然滿足了一部分學生學習日語的需要,但是由于課時的限制,不能更深入地進行教學,教師要利用網(wǎng)絡技術(shù)手段,建設網(wǎng)絡教學試題庫,系統(tǒng)地組織教學內(nèi)容,積極探索適合網(wǎng)絡教學的新方法,實現(xiàn)網(wǎng)絡和課堂教學的良好對接。
參考文獻:
[1]沈美華.日語寫作課程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04).
[2]張婭萍.大學日語公選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08).
關(guān)鍵詞 :語言 文化 課堂教學 文化滲透 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外語教學是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
事實上,語言習得與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由 J.Schumann 創(chuàng)立的文化移入模式( Acculturation Model )是現(xiàn)代外語學習的主要理論之一。該理論認為語言學習就是文化移入( acculturation )。Schumann 在闡述其文化移入模式時指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just one aspect of acculturation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a learner acculturates to the target language will control the degree to which he acquires the second language.”(Schumann,1978) (外語習得是文化移入的一個方面,學習者對目標語的文化移入將決定他對該語言的掌握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文化中學語言,將外語學習和文化學習結(jié)合起來是外語學習的有效途徑。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面積提高高中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的重要保證。
一、高中英語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
現(xiàn)行使用的高中英語教材是依據(jù)“結(jié)構(gòu)---功能大綱”編寫的,每個單元一個話題及一個交際功能項目。每個話題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個單元的對話和閱讀課文就是圍繞這個話題展開的,既體現(xiàn)了交際功能項目,又體現(xiàn)了知識文化。英語教師應充分開發(fā)利用現(xiàn)行英語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語用意識,重視交際文化的教學,因而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
1.詞匯教學
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詞匯中的成語,典故,諺語等更與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英語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歸納、總結(jié)、對比這些詞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含義。比如 dragon( 龍 ) 在漢語中是吉祥動物,中國人將自己比作龍的傳人,還有望子成龍的說法。而在英語中龍則是一種兇猛的怪物,常被看作邪惡的象征。因此,在譯亞洲四小龍時就不說 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經(jīng)文化轉(zhuǎn)義而譯成 Asian Four Tigers。比如在學習第二冊 Unit 10, Lesson 39 時,可就漢語里的“酒”字進行文化滲透。英語中不同的酒類有獨自的名稱,如 spirit, wine, beer, brandy, champagne 等。而漢語里沒有分別表示不同酒類的單獨名稱,而要在統(tǒng)稱的“酒”字前加上其他的詞來區(qū)分種類,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引申出中外不同的飲酒文化。對于英語中大量的成語、典故、諺語等,在學到相關(guān)詞語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介紹給學生。如 to shed crocodile tears( 掉鱷魚淚 , 貓哭老鼠 ),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個幸運兒)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鄉(xiāng)隨俗)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小事聰明,大事糊涂)等等。告訴學生對一些詞語切不可望文生義,要從文化的角度進行特殊處理。
2.對話教學
為了實現(xiàn)交際的得體性,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障礙及誤解,英語教師在對話教學中一定要將語言形式與語用、文化形式結(jié)和起來。自然對話教學中的語言呈現(xiàn)、反復操練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真正掌握某一交際功能,不能只停留在常識性的交際方式上,更要培養(yǎng)學生深層次的交際技巧,諸如語言的場景、說話者的交際風格、交際策略、交際意向等。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在對話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景,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的語言知識進行各種交際訓練。如在學習第一冊 Unit 8, Lesson 29 時, 教師可就中西方不同的飲食文化進行引申:西方人主張吃好, 但吃得簡單, 平時一 頓飯只有一、 兩個菜 , 請客時也不過三、四個菜。這和中國人準備很多菜待客有很大差別。西方人請客不象中國人喜歡給客人夾菜, 他們不喜歡某道菜或已吃飽了, 不會像中國人那樣礙于情面而不好意思拒絕, 他們回直接說:“ No, thanks. I’ve had enough.” 這樣, 學生在情景對話訓練或與西方人的實際交往中就可以避免犯文化錯誤, 達到了交際的得體性。再比如在第二冊 Unit 7, Lesson 25 的教學中, 教師在讓學生操練 Part 2 的 Oral practice 時先讓學生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in pairs, 然后, 我讓學生進行g(shù)roup work, 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Which is great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Canadian English ? 進而讓學生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因為學生在第一冊的 Unit 3 中學過有關(guā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的區(qū)別, 再結(jié)合本課內(nèi)容和已有知識, 通過對這些文化信息的處理 , 會有話可談 , 達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解決了實際的問題。通過這樣的訓練 , 學生的跨語言文化的交際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課文教學
高中英語教材中的閱讀課文無論題材和體裁都比較廣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語國家的文化內(nèi)容,諸如英語國家的地理( B1,Unit22 Britain;B3,Unit13 USA 等)、語言( B1,Unit3 American English )、飲食( Book1,Unit8 Food around the World;Book2, Unit15 Healthy eating)、音樂 (Book1, Unit11 Country music;Book2,Unit2 Music) 、媒體 (Book1,Unit12 English programmes;Book2, Unit4 Newspapers;Book3,Unit5 Advertising) 等。教師在進行這些課文教學時要注意挖掘這些課文的文化內(nèi)涵,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比如在學習第三冊 Lesson 49 NEW YORK 時,我先在課前布置學生準備有關(guān)紐約及美國的相關(guān)材料,在課文學習后進行小組竟賽(互相提問有關(guān)紐約的知識, 以問得多、答得多的小組為勝者)。自然學生的問題不僅僅局限在課本當中, 還提了諸如 Why is New Y0rk called a big apple? 和 Do you know what NASDAQ is? 這樣的問題。通過這種交流信息的方式同學們既運用了所學的語言知識,又加深了對文化的了解。課后我還印發(fā)了幾篇相關(guān)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達到鞏固的目的。再比如在學習第二冊 Unit21 Music 時,我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加強文化習得,在音樂老師的幫助下我從多張 CD、VCD及DVD中截取不同的音樂形式,堂上我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欣賞音樂,了解什么是Classical music, 什么是 Country music,什么是Rock、Jazz、Blues及R&B。這樣學生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還對西方不同的音樂形式及音樂流派有了感性的認識。在學完課文后讓同學們介紹自己喜愛的樂器、音樂形式及歌手等。這個過程,也可以配合播放同學們自己準備的VCD,以增加效果。
在課文教學中除了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紹與課文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外,我認為對英語語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語言學家Robert B.Kaplan 認為:英語段落的思維模式是直線的,首先提出論點,然后展開闡述論證。而東方語言段落思維模式是圍繞主題的轉(zhuǎn)圈子,不直接從主題入手展開討論。英語語篇思維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細節(jié),先開門見山言明論點,然后逐步進行論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胡泓,175)。通過對中英文語篇模式差異的分析,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語言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維模式,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避免學生在寫英語作文時犯文化錯誤。
二、高中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原則
語言是承載文化的工具,文化教學應與語言教學緊密結(jié)合起來,而文化的滲透又必然會牽涉到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內(nèi)容,因此,在培養(yǎng)高中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實用性原則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與所學內(nèi)容緊密結(jié)合,尤其是涉及到日常交際的內(nèi)容。教師不能只停留在常識性文化知識的講解上,應創(chuàng)設各種語言場景,把抽象的文化與語言緊密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實踐中去體驗、感悟。
2.循序漸進原則
根據(jù)認知規(guī)律,學生的語用能力是逐步發(fā)展起來的?,F(xiàn)行教材正是根據(jù)這一規(guī)律,以螺旋式循環(huán)往復的方式編寫的。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中不同的語言功能,在不同語境中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多元逐步滲透,把握英語語言文化,進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3.思想性原則
中學生的價值觀正在形成中,教師在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時候一定要把握思想性的原則。教師要多介紹主流文化,在課外閱讀中多向?qū)W生介紹積極健康的內(nèi)容。涉及到頹廢的、不健康的或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內(nèi)容,教師要引導學生批判地認識。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注意文化的教學,引入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不但有利于學生掌握英語知識,事半功倍,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開放包容、積極樂觀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